2025年5月10日倍悦网配资,印巴双方宣布停火,这场持续近三周的军事冲突以印度未能达成预期目标而告终,但是新德里的舆论战场却并未偃旗息鼓。
莫迪政府一边通过官方媒体宣称“挫败了巴基斯坦的挑衅”,一边将矛头转向土耳其和阿塞拜疆,这两个在冲突中公开支持巴基斯坦的国家。
印度民间掀起了抵制土、阿商品的浪潮,但耐人寻味的是,面对巴基斯坦的“铁杆盟友”中国,印度的态度却显得克制而复杂。
2025年4月22日,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发生针对印度游客的袭击事件,25名印度公民遇难。
事件发生后,印度内阁安全委员会迅速关闭印巴唯一陆路口岸,中止《印度河河水条约》,并于5月7日发动代号为“辛杜尔”的军事行动,对巴控克什米尔地区实施空袭。
但是巴基斯坦的反击远超预期,巴空军使用中国制造的JF-17战斗机与高超音速导弹,成功摧毁印度部署的S-400防空系统,并击落多架印度战机,包括法国“阵风”战斗机。
尽管印度军方否认部分战损,但法国情报部门证实“阵风”首次在实战中被击落,国际观察人士指出,印度空军的体系化作战能力存在明显短板,而巴基斯坦依托中国技术支持的装备体系,形成了局部优势。
这一结果让印度国内民族主义情绪高涨,社交媒体上“复仇”呼声不断,为转移矛盾,莫迪政府将舆论焦点转向土耳其与阿塞拜疆,两国在冲突期间公开声援巴基斯坦,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更在社交媒体称巴基斯坦为“兄弟国家”。
5月16日,印度全印贸易商联合会宣布停止从土耳其和阿塞拜疆进口商品,并呼吁民众抵制两国旅游业。
印度在线旅游平台同步发布旅行警告倍悦网配资,称土、阿存在“安全风险”,数据显示,2024年4月至2025年2月,印度对土耳其出口额为52亿美元,进口额28.4亿美元。
对阿塞拜疆出口仅8607万美元,进口不足200万美元,显然,印度对土贸易顺差显著,而对阿塞拜疆的经济联系几乎可忽略不计。
抵制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影响,土耳其仅0.64%的出口销往印度,印度游客占土耳其国际游客总量的0.5%,阿塞拜疆与印度的贸易额更是微不足道。
但是印度民众的愤怒情绪需要出口,土耳其向巴基斯坦提供无人机技术,阿塞拜疆在纳卡冲突中与土耳其形成“军事同盟”的历史背景,均被印度舆论放大。
教育领域也出现连锁反应,尼赫鲁大学等机构暂停与土耳其学术合作,试图通过“软实力切割”施压。
与对土、阿的高调抵制形成鲜明对比,印度对中国的反应显得谨慎,尽管印媒大肆渲染“中国武器表现不佳”,称JF-17战斗机“依赖西方技术”,但莫迪政府始终避免对华直接发难,这种矛盾背后,是印度难以摆脱的经济与战略依赖。
经济层面的深度捆绑,2025年第一季度,印度对华贸易逆差突破280亿美元,手机零件、工业机床、光伏板等关键中间品高度依赖中国进口。
即便在“抵制中国制造”口号下,印度空调行业仍需要从中国进口58%的压缩机,本土产能不足40%,更严峻的是,中国稀土出口政策收紧直接冲击印度新能源产业,塔塔汽车电池成本因此暴涨22%。
军事与地缘平衡的考量,印度深知,与中国正面冲突将导致难以承受的后果,2024年孟加拉国内乱期间,部分民众反思“独立是否错误”,暗示印度在南亚的传统影响力正在松动。
若与中国关系恶化,印度将面临“东西两线压力”,西部与巴基斯坦对峙,东部则需应对潜在的地区不稳定因素。
此外,印度在中美博弈中的摇摆策略也限制了对华强硬空间,2025年4月,印度刚配合美国对华钢铁加税,却因美国突然转向对华谈判陷入尴尬,最终不得不豁免中国空调压缩机关税以缓解本土产业危机,这种“经济投机”暴露了印度战略自主性的缺失。
印度的抵制行动未能获得国际社会广泛支持,土耳其仅轻描淡写回应称“重视与印度的经贸关系”,阿塞拜疆则未予置评。
印度的抵制更多是民族情绪的宣泄,而非有效外交手段,除非印度在全球贸易和技术领域占据更重要地位,否则难以被真正重视。
更深层的矛盾在于,印度试图以“14亿人口市场”为筹码号令他国,却未意识到其经济结构缺陷削弱了议价能力。
以钢铁产业为例,印度加征中国钢铁关税后,本土粗钢产能利用率不足75%,仍需进口300万吨中国特种钢,这种“口号与现实的割裂”让印度的外交攻势显得力不从心。
印度的怒火转向土耳其和阿塞拜疆,本质上是“输不起”的地缘政治表演,面对中国,新德里的克制源于清醒的利益计算,从供应链依赖到战略平衡,任何激化对华矛盾的举动都可能引发连锁危机。
莫迪政府的困境折射出印度大国雄心的局限性,既无法通过军事行动重塑地区秩序,又难以摆脱经济全球化的结构性制约,在这场“输掉战争却想赢得面子”的博弈中,印度的选择空间正变得越来越窄。
信息来源:《印巴停火后,印度民间呼吁抵制土耳其和阿塞拜疆》——观察者网
长宏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