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︱刘澜昌 冯德莱恩又嘴快了。这位欧盟委员会主席,刚在英国《金融时报》上放话,说欧洲正在研究一个“相当精确”的计划,要在战后向乌克兰部署多国部队,规模数万人,背后还有美国的技术和情报支持。 听上去很宏大,像是一幅壮丽的欧洲版“诺曼底登陆”蓝图。问题是——她根本没权利说这话。 几小时后,德国防长皮斯托里乌斯就把火灭了。他在科隆参观弹药工厂时公开表示:欧盟在军队部署方面没有任何授权或权限,冯德莱恩根本没资格做这种表态。翻译成人话:这不是你能管的,你少替别人拍胸脯。 这场公开互怼,揭开了欧洲一个老掉牙的笑话——欧盟“军队”。几十年来,每次地缘政治一紧张,就有人跳出来喊“欧洲要有统一军队”,然后各种大词满天飞: 战略自主、共同防御、独立于北约。可到了真刀真枪的时候,欧盟能派出去的,永远是七拼八凑的小规模维和部队,别说打大仗,连统一制服都凑不齐。 冯德莱恩的“派兵乌克兰”言论,本质上是个政治表态。她是欧盟委员会主席,不是欧盟防长,更不是任何一国的总参谋长。欧盟从来没有一个可以随意调动数万士兵的军队,所谓“计划”更多是一张画得漂亮的PPT。可问题在于,这种话一旦放出来,舆论立刻炸锅:欧洲真要派兵吗?德国人第一个跳出来说“不”。 为什么德国这么敏感?因为派兵意味着摊牌。谁来出人?谁来出钱?谁来背责任?德国已经在俄乌冲突里背了太多骂名:豹2坦克交付迟缓、军工生产力不堪一击、对美国亦步亦趋。现在要真把德国士兵推到乌克兰前线,那才是真正的政治自杀。皮斯托里乌斯干脆一刀切,把话堵死:不讨论、不证实、不可能。
更要命的是,冯德莱恩的身份太微妙。她是德国人,还是前德国防长。但在德国,她的防长任期可以说是“灾难级别”的:军队装备落后、采购项目烂尾、丑闻不断。 她离开德国政坛,跑去布鲁塞尔才算“死里逃生”。结果现在她又抛出一个跨越权限的大新闻,立刻被老同僚打脸。这种“前任和现任互怼”的画面,怎么看怎么像一场讽刺剧。 如果往深里看,这背后是欧盟体制的根本矛盾:嘴大,手小。委员会主席可以在政治上喊口号,但真要动兵,必须经过成员国一致同意。问题是,27个国家,有的愿意硬顶俄罗斯,有的只想韬光养晦,有的压根没军队。要让他们在派兵乌克兰这种生死攸关的问题上“一致”,比登天还难。 欧盟军队的神话,一直是欧洲人自我安慰的幻影。法国人说要“欧洲战略自主”,德国人点头,却心里打鼓:没美国护航,欧洲自己能干啥?东欧国家一听就摇头,他们的安全感100%来自北约和美国,根本不敢把命交给布鲁塞尔。说白了,欧盟军队就是一个虚拟概念,用来在国际会议上撑门面,实际一点权力都没有。 这次的插曲,其实也说明了欧洲内部的焦虑。乌克兰战事拖到今天,欧美的耐心都在消耗。美国开始忙着打选战,军援缩水。欧洲更是进退两难:不帮,怕被骂冷血;帮多了,自己民意炸锅。于是有人选择用“虚拟承诺”来缓解矛盾: 嘴上喊得震天响,行动永远拖拖拉拉。冯德莱恩就是典型,她放话要派数万人,听起来很燃,其实是把账单丢给别人。
皮斯托里乌斯的驳斥,等于当众拆穿了这层窗户纸:欧洲连权限都没有,你拿什么派兵?如果说冯德莱恩的表态是一记虚张声势,那德国防长就是冷酷现实的提醒。两者的对照,把欧盟的虚弱暴露得彻底。 未来的关键变量,不在布鲁塞尔,而在柏林和巴黎。德国和法国才是真正能左右欧盟防务方向的核心国家。可这两国也各有算盘:法国想要主导,德国想要均摊,谁都不愿意当冤大头。 结果就是:口号喊了几十年银铺子配资,欧洲军队还停留在概念阶段。冯德莱恩说的“数万人部队”,到头来,连影子都看不到。 当下的现实是,乌克兰战场比想象的还要泥泞,欧洲政治比战场更撕裂。冯德莱恩的“大话”,不过是把一场无解的僵局再度推向聚光灯下。德国的拒绝,不仅是一次技术性驳斥,更是一次姿态:别拿欧盟的名义去当许愿机。 说到底,这场插曲就是一面镜子:欧洲可以在外交辞令里装得很硬,但在实际军事行动上,永远是小心翼翼。冯德莱恩的话,注定是雷声大雨点小。皮斯托里乌斯的反击,则让人看清了本质:所谓欧洲军队,依旧只是一个想象中的幻影。
长宏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